第二百八十三、四章 情报_帝国重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三、四章 情报

第(1/3)页

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经理是中船的副总经理,放在船舶工业部还在的时候,至少也是副部级的领导。

        而巨型总段造船法在胡文海手里,半年完成一艘船的奇迹一般的表现,当然不会逃出他的关注。

        巨型总段造船法缩短了船舶建造的周期,减少了船台占用的时间成本,让一艘船分成几个巨型总段进行齐头并进式的建造,技术进步相当显著。

        然而巨型总段造船法也有它的“劣势”,那就是对管理、工艺和技术的高难度要求。

        历史上九十年代韩国人发明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当其实计算机仿真技术成熟,计算成本低廉,可以说这种技术的出现就是捅开了造船业和电子业的一层窗户纸而已。

        但“仅仅如此”,中国造船企业能够推广巨型总段造船法,却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

        技术、装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以及对管理上的要求。

        巨型总段造船法需要各个体型巨大的分段,公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很抱歉,以八十年代中国国企工人的责任心水平,这真是强人所难。

        技术上胡文海虽然做出了突破,但迟迟没有国企造船厂出头,不得不说管理上的难题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改变这种管理难题,所有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单纯的管理问题,而是国企体制的问题。不解决产权和管理权明晰的缺陷,管理问题是无解的。

        巨型总段造船法,对中船来说,也就成了看得见吃不下的“鸡肋”。就算有再大的利益诉求,可国企改革这是通了天的事情,绝非中船一家能够撼动体制。

        虽然有着这些困难,可中船仍然对巨型总段造船法相当关注。不是他们不想推进这项技术,而是目前有着无法解决的体制问题。

        李经理点头,面沉似水。却不知道应该向谁郁闷的发火,只好压抑着说道:“我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小胡同志开发的这项技术,相信有着改变当前世界造船业格局的能力。”

        说起来。胡文海重生十多年、快要二十年,也有些习惯了这个时代的效率。从他要做的几件事来看,除了海军,每一家的反应速度都算不上快。

        中船明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有利可图,而且是有巨额利润可期。然而限于体制,上层却始终无法推动巨型总段造船法的进步。

        空军、航空部呢?85年初F-14战斗机就已经送到了北航,但到了年末熊猫国产化项目组才组建完成。

        陆军倒是还好,有七十亿项目在前面勾引着,军工部门倒是能够自发的努力工作。

        然而胡文海寄予厚望的IGCT功率半导体,这都已经几个月的时间了,上面却迟迟没有决定。

        这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需要下层推动上层跑的年代。小岗村的分地,推动了包产到户,马胜利的承包推动了企业改革。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倒推了市场化的进程。诸如此类,胡文海也早就已经明白,这是一个“摸着时候过河”的年代。

        下面先做出成果来,上面再给个确认。任何改革,开始都是诞生于灰色地带。

        巨型总段造船法也是如此,要靠中船自身去搞,这在体制上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是下面先做出成绩了,上面看到“可以!”,然后再给个名分。

        所以就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推广来说,胡文海反而没有什么沮丧的感觉。因为他从来也没把希望寄托在中船的上层上面。

        八十年代的中国,总有穷的要活不下去的人或者单位,是愿意为了钱铤而走险,搏上一把的。

        只是现在还不到时机而已。

        “既然李经理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那就简单了,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胡文海整理了一下思路,不疾不徐的说道:“我手上有一家造船企业,新科重工也就是渤船的民船生产部分。要上巨型总段造船法,渤船的基础是可以的。但巨型总段造船法仍然是建立在传统造船工艺的基础上,传统造船设备仍然是决定造船速度和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个李经理也清楚吧?”

        “当然,我国造船业在造船技术和工艺上,仍然距离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李经理点头。

        “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我目前承包了渤船民船部分,明年开始我会向渤船民船部分增资三亿人民币,用于引进国际先进造船工艺和设备。中船可用这部分增资引进设备,向银行抵押贷款资金,建造海军需要的大型远洋渔船。三年承包期满之后,掌握了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渤船回归中船行列,而由海军来偿还我的这笔投入,你们看如何?”

        中船的李经理和池秘书面面相觑,一时有点无法理解这个有些复杂的计划。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在心里将这些关系捋顺了,然后不由为这个方案感到叫绝!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三赢的方案。

        胡文海相当于白拿承包期三年内的引进设备折旧,由此带来的利润可绝对不会少。而中船也相当满意,没有风险的白捡一个成熟的巨型总段造船法船厂,有了这个样本系统内复刻那就容易的多了。

        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海军。这相当于胡文海拿出自己的钱,给海军造远洋渔船,这要怎么说才好?

        池秘书心底感慨,胡文海年纪不大,可真有点急公好义的感觉了啊!

        不过胡文海其实也是无奈,八十年代真的不是一个私人资本发展的好时期。在他的计划里,到九十年代初,他要做的工作不是赚钱,而是夯实根基。

        大河有水小河满,八十年代向国家每让出去的一分利,在九十年代以后都能收获一千倍的回报。三十年后就算是马云的阿里巴巴,又比的上一个中石油么?华为能比得上工商银行么?

        胡文海看的很清楚,中修是读做中特社,写作guojiazibenzh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syww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